[編者按]林紓(1852年—1924年),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福建閩縣(福州)人,古文家,翻譯家。五城學(xué)堂(北京師大附中前身)聘任的首任漢語總教習(xí)。
中國百年來,出了兩位蜚聲九州的大翻譯家——嚴復(fù)和林琴南,他倆都是福州人,而林琴南則顯得更為傳奇,甚至怪異。林琴南,單名紓,他是近代史上絕無僅有的不懂外文的大翻譯家。 |
不懂外文卻成了大翻譯家,簡直不可思議。其實,林琴南的性格和人生體現(xiàn)許多矛盾。他脾氣躁烈,若遇煩心事會口無遮攔罵人,曾罵跑了些朋友、學(xué)生;可他又真誠待人,為朋友可以赴湯蹈火。他不信鬼神,蔑視迷信;父母病危時,卻又燒香跪拜,祈求上蒼。他信守傳統(tǒng)道德,連婦女梳個新發(fā)穿件短裙他也會嗤之以鼻;而同情女子,提倡女學(xué)尊重女權(quán)的也是他。他呼吁救國,宣傳維新,擁護變法,可是卻又九謁清皇陵,自詡為“清處士”,對辛亥革命頗有微詞。他以翻譯小說為世人矚目,贏得聲譽,卻不喜歡別人稱贊他為譯才。而世人對林琴南的為人、學(xué)識、地位的評價也迥然有別,形同水火。有人稱他為“譯界之王”,也有人指責(zé)他的譯著,認為“這種譯本還是不讀的好”。有人贊頌說“他對于新文化運動的功績就像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有人卻怒斥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反對派、絆腳石。如此眾多的“矛盾”又能很好地融合在一個人身上,這就是林琴南。 |
身世浮沉大器晚成 |
1852年11月8日(即清咸豐二年),林琴南出生在福州城東蓮塘一戶貧寒人家。 |
林家的祖宅蓮塘地處城郊,景致絕佳,但林家僅有三間小屋,年久失修,墻頹垣敗,只能暫且蝸居。林家男主人、林琴南的父親林國銓決心為剛降生的第一個兒子獲得殷實的生活,幾經(jīng)周折,他謀到一份能掙點錢的差事——到閩北建寧辦鹽務(wù)去了。兩年后,林國銓果真積攢了些錢,趕緊在福州城內(nèi)玉尺山典得一套房屋,全家就此有了較好的棲身之處。 |
天有不測風(fēng)云。林琴南5歲那年,林國銓租了兩只船運鹽往建寧,在險灘惡浪中,鹽船觸礁沉沒,林國銓傾家蕩產(chǎn)賠償損失,才免得身陷囹圄。為了一家人生計,林國銓狠心離妻別子,渡海到臺灣經(jīng)商。入不敷出,母親和姐姐只好替人做針線活補貼家用,家里常窮得揭不開鍋……外祖母疼惜可憐的小外孫,就將林琴南領(lǐng)到自己身邊撫養(yǎng),不經(jīng)意間成了林琴南人生的第一個啟蒙教師。 |
6歲那年,外祖母開始教小琴南讀書識字,啟蒙課本是《孝經(jīng)》。外祖母此舉竟讓琴南迷戀上了書本,渴盼讀書。 |
有次外祖母領(lǐng)小琴南上街,路過一家私塾,小琴南被從私塾飄出的瑯瑯讀書聲吸引住,他走到窗戶前,望著屋內(nèi)的小孩嘴巴整齊地張翕著,不覺也跟著張開了嘴巴,跟著朗讀了幾遍,竟記住了。他高興地跑到外祖母身邊,小臉蛋興奮得通紅:“我也會讀,我也要上學(xué)!”外祖母的臉頓時愁云密布:她哪來錢給小外孫交學(xué)費???她嘆了口氣,拉起小琴南的手,怏怏地走開了。 |
雖然進不了學(xué)堂,小琴南卻離不開書了。買不起,就借;借來,就抄,還到垃圾堆撿破書,撿來粘好補齊。偶爾,有人送他一兩本舊書,他如獲至寶,把書讀了又讀,然后小心珍藏。從此,林琴南一生與書結(jié)緣,覓書、讀書、著書、譯書,內(nèi)化為他的生命形式。 |
過了一段時間,林國銓終于從臺灣寄了錢來,一家總算暫時無斷炊之虞。于是母親便把小琴南接回家中,1867年,林琴南16歲,當(dāng)家里再次陷入拮據(jù)之境,林琴南毅然告別家鄉(xiāng),乘上貨輪,穿越臺灣海峽,去尋找父親??途优_灣三年,林琴南經(jīng)商沒有什么起色,也賺不到什么錢,便悻悻返鄉(xiāng)。 |
1869年,18歲的林琴南按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娶了親。新婚夫人與林琴南同庚,姓劉名瓊姿,同縣劉有棻的長女。劉公喜讀《資治通鑒》,尤其擅長作詩。婚后第三年,岳父大人出資供林琴南讀書,令他完成學(xué)業(yè),以耀祖榮宗。林琴南31歲才中舉。 |
林琴南婚后第二年,在臺灣慘淡經(jīng)營且患了重病的父親回家,不久即病逝家中,也算葉落歸根了。 |
林琴南和夫人劉瓊姿共養(yǎng)了一女二子。然而,1893年之后的幾年里,長子、妻子、次子、女兒相繼辭世,偌大的世界,林琴南卻孤苦伶仃,舉目無親,命運對他也真夠殘忍了!前妻亡故一年多后,林琴南來到杭州,結(jié)識了24歲的揚州姑娘楊道郁并與之結(jié)婚?;楹?,養(yǎng)下五子四女。 |
縱觀林紓一生,身世浮沉,命途多舛,但他憑著自己不懈的努力,中年以后不僅古文堪稱一代大家,林氏譯文也名噪一時,可謂大器晚成。1924年10月9日,林琴南在北京的家中病逝,享年73歲。一顆近代譯界巨星殞落了。 |
以誠待友義比金堅 |
“肝膽相照”、“同生共死”、“兩肋插刀”,漢語諸多豐富的詞匯,都用來概括朋友的涵義,贊美這非血緣而經(jīng)常親于血緣的人間親情。誠如林琴南在《答周生書》中所說的:“竊謂五倫中,忽有朋友一倫,戚非兄弟,分則路人,而古人于憂危喪亡之交,冒死捍衛(wèi)”。 |
林琴南在20歲那年,認識了丁鳳翔,從此成了莫逆之交。丁鳳翔乃福建溫陵人。祖上原遺留給他萬金之財,但他放浪形骸,仗義疏財,很快就花光了,落得一貧如洗。然而,林琴南和他友情極深,竟然時常形影相隨。 |
在所有朋友中,丁鳳翔特別呵護林琴南。林琴南肺病復(fù)發(fā),咯血不止,丁鳳翔每日必到林家,陪伴身邊。幾位親人接連撒手人寰,林琴南痛不欲生。愛子鈞夭亡后七日間,丁鳳翔數(shù)次到林家,含淚撫恤,使林琴南覺得“語必中要,如冰沃炭,滅我內(nèi)燒;如付善藥,令我自療?!?/p> |
從朋友那里獲取力量,從朋友身上學(xué)到知識,這是父子兄弟所難以代替的。林琴南理解朋友的含義,懂得朋友的價值,把朋友當(dāng)作人生的無價之寶,他對待朋友掏心掏肝,他在患難時結(jié)交了朋友,得到朋友無私的幫助,也常周濟朋友于患難之中。 |
那是林琴南知天命之年的事了,那時他遠離丁鳳翔客居北京。四月的一天,他呆在家里,心忽然煩躁不安起來。他想起了丁鳳翔,這位仁兄最讓人放心不下,生計無著,靠給人寫狀紙糊口?,F(xiàn)在他狀況如何,又靠什么謀生。 |
林琴南取出20元大洋,寄給了丁鳳翔,過了不久,林琴南收到了丁鳳翔的信,信中問他是否有先見之術(shù)。原來錢寄到丁家時,丁鳳翔正患病,無錢求醫(yī),這20元大洋不啻成了救命錢。林琴南馬上又寄去一支人參。此后每年總要寄去60或100元錢,一直持續(xù)了13年。 |
丁鳳翔73歲那年自沉江中,接到噩耗時林琴南亦是花甲老人了。林琴南揮淚寫下祭文。意猶未盡,為丁鳳翔作傳。爾后更是盡心盡責(zé)撫育好友的幼孫。 |
林琴南有一個少年時結(jié)識的朋友王灼三,因深得林琴南敬佩,故為生死之交。王灼三不幸病逝時,林琴南替他辦了后事,又拿出400元給他的妻子,并將其子王元龍領(lǐng)回家中撫養(yǎng),學(xué)業(yè)方面給予悉心指教。王元龍在林家度過12年后,已為弱冠男子,林琴南為他娶妻成親。王元龍作文洋洋灑灑,書法蒼勁厚重,更以詩詞飲譽家鄉(xiāng)。 |
林琴南先后為親友撫育孤兒七八人,這成了他人生中最值得自豪的美好事情。 |
寫詩明志潔身自好 |
林琴南一生寫詩無數(shù),飲譽神州。 |
林琴南的詩作,有兩方面最有代表性,最具有社會價值,其一為表現(xiàn)詩人蔑視權(quán)貴、絕不同流合污的出世情懷;其二則是詩人直面現(xiàn)實、針砭時弊、關(guān)心民生的入世心聲。其中尤以前者更能體現(xiàn)他的人品。 |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冒天下之大不韙宣布恢復(fù)帝制,定次年為洪憲元年。1916年3月21日,做了百日皇帝夢的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不過,袁世凱依舊執(zhí)掌著國家的權(quán)柄。為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袁世凱想拉攏網(wǎng)羅社會名流為己所用。清末民初,林琴南的名氣大得很,自然而然納入袁世凱的視線。1916年春夏之交,袁氏親信徐樹錚敲開了林琴南的家門。這位以林琴南門生自居的軍閥,從古文作法談到林琴南往日贈他的畫。拐彎抹角,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后,最終亮出底牌:原來他是奉袁氏之命,來拉林琴南去做袁氏的什么高級顧問。林琴南的臉頓時陰了下來。徐樹錚鼓動如簧之巧舌百般勸說,終無結(jié)果。 |
1916年夏天,一輛豪華客車突然停在門口,時任國務(wù)總理的段祺瑞竟登門拜訪。此時,袁賊剛斃命,段祺瑞執(zhí)政才四天,哪有余暇造訪呢?寒暄客套一番后,段祺瑞才挑明來意:想請林琴南為顧問。林琴南聽了,微微一笑,命家人端來墨硯,當(dāng)即揮毫寫了一首詩,遞給段祺瑞。段祺瑞挺識相,不再言及此事,聊了幾句就起身告辭。 |
古文成就一代宗師 |
少年時的林琴南讀書異乎尋常地刻苦。進房間,他必定停下來,往門邊的墻上瞧著什么,原來墻上貼著一張字條,抄著一段文章或者一個問題。林琴南要將它默誦一遍或想出答案,才進屋,否則就一直站在那里。進屋走到書桌前,他也不立馬坐下,原來桌上硯臺壓著一張紙條,他要讀一遍或想通一個問題,才會坐到椅子。他把自己獨特的方法戲稱為“抬頭不見低頭見”。坐著,拿起桌上的一本書,閉上眼,隨意翻一頁,指一個地方,睜開眼瞄一下所指的段落,然后就背出上下文———他要求自己對課文熟悉到這個程度。別人從書中尋章摘句挑出一二,問他出處,他也能答上來,又往往上串下連將整段背誦,如流水噴涌??戳宋恼?,他將詞匯整理歸類,數(shù)數(shù)全篇用了多少好詞佳句。然后掩卷思考,細細琢磨,加以領(lǐng)會。 |
兒童少年養(yǎng)成的嚴謹?shù)闹螌W(xué)態(tài)度、良好的學(xué)習(xí)習(xí)性,使林琴南終身受益,也是他成了一代大學(xué)者的堅實基礎(chǔ)。 |
林琴南一生最迷戀的是古文,自以為最大的成就也當(dāng)數(shù)古文,他很以古文自負,認為自明代歸有光后,六百年來沒一個人的古文可與他比肩的。年輕時在故鄉(xiāng)福州,他就說過:“我的一支筆靠在南門城墻上,沒有人搬得動。” |
中年以后,林琴南專攻唐宋古文兼及《左傳》、《史記》等,對唐代韓愈、柳宗元的古文特別醉心。據(jù)他自己說,至70歲,治韓愈古文四十年。每得韓愈一名篇,就粘在案頭,拿東西蓋上,每天早晨掀開讀一遍,然后蓋上默背,數(shù)月后爛熟于心才換上一篇新的。韓愈文集他翻閱了十多遍。 |
林琴南一生都在古文的廣闊天地縱橫馳騁。 |
入京城后,林琴南走上槐臺,教授的都是古文、經(jīng)學(xué)。他還編成《評選王船山史論》二卷,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為后輩學(xué)習(xí)古文鋪就一條捷徑。 |
1910年,林琴南選自己歷年所作的古文一百零九篇,命名《畏廬文集》付梓,一時購者達六千人,這在當(dāng)時實屬罕見;1913年,林琴南出版了《左孟莊騷精華錄》;1914年,林琴南《韓柳文研究法》二卷問世;1916年,《畏廬續(xù)集》、《春覺齋》論文、《左傳擷華》相繼出版……如此累累碩果,可謂著作等身。林琴南的古文造詣在當(dāng)時的確無人能出其右,無怪乎他會有睥睨一切的逼人氣勢。 |
林譯名著橫空出世 |
1897年春天,朋友們聚在馬江船政局魏瀚的家中,主人與幾個高朋圍著茶幾沏茶聊天。魏瀚極力稱道法國小說:“仲馬父子之作獨領(lǐng)風(fēng)騷?!痹捯魟偮洌瑤孜涣舴w來的朋友頷首認同,贊不絕口。 |
“諸位何不詳言說給小弟聽聽呢?”林琴南雖古文造詣極深,卻不通洋文,更無法直接讀外國小說。偏偏他又是喜刨根究底的人,朋友的話自然吊足了他的胃口,于是懇切地向朋友提出請求。 |
“我就說個茶花女的故事吧?!毙约钡耐鯄鄄R上接了話茬。王壽昌,號曉齋主人,在船政學(xué)堂任法文教習(xí)。他也沒想到他的這句話使自己成了與林琴南合作翻譯外國小說的第一人。 |
王壽昌聲情并茂地講起茶花女的故事,林琴南如癡如醉地傾聽著。他被異國的這個愛情故事撞開心扉。 |
故事總算講完了,但只能是個梗概,許多細節(jié)都難以描摹表述。不過,林琴南已經(jīng)心滿意足了,畢竟他是第一次聽到來自遙遠異域的愛情故事啊。 |
“請琴南兄的如椽巨筆譯出如何?” |
魏瀚的話把林琴南的魂兒從瑪格麗特和阿爾芒的愛情世界中勾出。“小弟對洋文一竅不通,讓小弟翻譯洋小說豈不……”林琴南搖頭說道。 |
“畏廬的妙筆和小仲馬的佳作堪稱中西合璧”,在座的朋友推波助瀾,“不懂外文,可由別的仁兄先行口譯嘛?!?/p> |
林琴南還在猶豫,魏瀚又說:“琴南兄愛妻剛逝,心情不好,可借此銷愁,又能讓國人共享西洋警世之作,何樂而不為?” |
這話中肯。林琴南不好意思再拂朋友們一番好意遂應(yīng)允下來。 |
幾天后,魏瀚租下一只小舟,備好酒菜,邀上林琴南、王壽昌和二三好友駕舟游泛于清波上。王壽昌臨窗而坐,展開法文原版的《茶花女》,眼睛瀏覽著書,嘴唇翕張著流暢地敘述著。 |
林琴南則趴在小桌前,仔細傾聽著,奮筆疾書。白紙一張張被船內(nèi)好友“拿”去,手中的筆始終在揮動著,林琴南耳聰手快,文思敏捷,王壽昌剛說完一句,他也立馬“譯”好一句。幾個朋友見他“譯”得如此神速,心中暗暗稱奇,卻不敢發(fā)出聲來。 |
白紙一張張飄落,故事在悲天憫人中演繹著。寫到動人之處,林琴南的手顫抖不停,心尖滴淌著血。 |
譯著譯著,林琴南再也把持不住了,竟擱筆掩卷慟哭。哭畢,林琴南陷入沉思…… |
“余既譯《茶花女遺事》擲筆哭者三數(shù),以為天下女子性情,堅比士大夫……” |
林琴南邊哭邊譯,邊譯邊哭,哭哭譯譯,傾注了滿腔的激情和心血,終于完成了這部中西合璧的文學(xué)絕唱。 |
1899年,《巴黎茶花女遺事》以“冷紅生”為譯者付梓印行。最早的版本系福州“吳玉田刻本”。該刻本仿袖珍本樣式,書高18公分,寬11.5公分,雖是毛邊紙印刷,但字跡清晰,裝潢精美。此后又有幾個新的版本出現(xiàn)。 |
《巴黎茶花女遺事》的譯作問世,社會反響強烈,好評如潮。 |
清末邱姓作家點評道:“中國近有譯者,署名冷紅生,以華文之典料,寫歐人之性情,曲曲以赴,煞費匠心,好語穿珠,哀感頑艷,讀者但見瑪格之花魂,阿爾芒之淚漬,小仲馬之文心,冷紅生之筆意,一時都活,為之欲嘆觀止?!?/p> |
譯著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引起如此強烈的轟動,實在是林琴南等人始料不及的。 |
《巴黎茶花女遺事》問世后兩年,即1901年的夏天,林琴南的忘年交魏易挾一身熱氣叩開了林琴南的家門。他的手舉著一本書:“畏廬兄,近來得到美國斯土活氏所著的《黑奴吁天錄》,心中怒濤洶涌?!弊ê?,魏易向林琴南介紹了書的故事概況。林琴南聽得心中燃起一團火,當(dāng)即慨然允諾與魏易合作譯書。在驕陽如火的夏季,兩個心似火焚的書生,一個口述,一個筆譯,伴著汗水、淚水、墨水,六十六個夜以繼日的日子過去了,《黑奴吁天錄》終于由英文“變成”了中國的古文!林琴南還為這部譯著寫了序,題了跋。 |
同年,《黑奴吁天錄》以“武林魏氏”的譯名刻本印行?!逗谂跆熹洝返某霭娌秽匆宦暣豪?,在萬馬齊喑的神州大地炸響! |
在日本求學(xué)的魯迅,于1904年收到友人寄來的中文本《黑奴吁天錄》,一氣讀后感慨萬端:“漫思故國,來日方長,載悲黑奴前車如是,彌益感喟?!?/p> |
20世紀(jì)初的東京,《黑奴吁天錄》被改編為話劇,一群熱血的中國留日學(xué)生,在異國的舞臺上演出。 |
《巴黎茶花女遺事》和《黑奴吁天錄》的成功翻譯為國人打開了一扇了解外國文學(xué),了解世界,進而啟蒙思想的窗口,這讓林琴南無比欣慰無比喜悅。他翻譯介紹外國作品的熱情一下子如噴發(fā)的火山熾熱猛烈,不可遏止:法國阿爾弗雷德·富耶夫人以筆名沛那著的《愛國二童子傳》;英國狄更斯的《塊肉余生記》(現(xiàn)譯為《大衛(wèi)·科波菲爾》);《伊索寓言》、《美洲童子萬里尋親記》、《迦茵小傳》、《撒克遜劫后英雄略》、《斐洲煙火愁城錄》……林琴南與多人合作,翻譯了外國作品兩百部,數(shù)量之巨,質(zhì)量之高,影響之大,在中國堪稱第一位! |
林琴南翻譯外國小說,打破了舊小說的格局與傳統(tǒng),將西方的創(chuàng)作方法、寫作技巧、文學(xué)理念,滲透進中國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滋養(yǎng)了新一代文學(xué)大師,如魯迅、郭沫若、茅盾、鄭振鐸等,可以說林琴南對中國新文學(xué)的促進居功至偉。 |
其實,林琴南不僅是評介外國作品的先驅(qū),而且他本身就是一個擅長用漢文字寫小說的中國作家,只不過是翻譯家的名氣太響了,似乎遮掩了他創(chuàng)作“本土”小說的成就。 |
辛亥革命后,林琴南創(chuàng)作了第一部長篇小說《京華碧血錄》。這部自傳體小說,以主人公邴仲光與梅兒的戀愛故事為主干,串連了戊戌變法、義和團起義、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等重大歷史事件,再現(xiàn)了清末京華的歷史風(fēng)貌。 |
林琴南還寫過長篇小說《金陵秋》、《劫外曇花》、《冤海靈光》、《巾幗陽秋》等,或?qū)懬宄鯕v史,或?qū)懬迥┡c民初的時局?!督鹆昵铩泛汀督韼疥柷铩纷钯N近當(dāng)時的歷史,前者以辛亥革命之初武昌起義寫到光復(fù)南京,后者描寫了袁世凱稱帝前前后后的官場,這兩部小說和《京華碧血錄》放到一塊,簡直就是一部清末民初史。 |
此外,林琴南還寫了《蜀鵑啼》等傳奇小說和不少短篇小說,他是一個真正的小說家。 |
身陷論戰(zhàn)毀譽參半 |
在中國近代史上,林琴南無疑是個大翻譯家、一代古文宗師、丹青高手和很有名氣的小說家,然而,長久以來,人們對他褒貶不一,毀譽參半。原來,這一切都是“文白之爭”惹的禍! |
早在1915年,由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受西方先進思想的影響,就高舉起科學(xué)與民主的旗幟。而要將西方嶄新的思想介紹給國人,就必須有適于表情達意的語言形式。1917年初,《新青年》相繼發(fā)表胡適的《文學(xué)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xué)革命論》,提倡白話文和新文學(xué),反對載封建之道的文言文和舊文學(xué)。當(dāng)時,許多堅持舊文學(xué)觀念和堅持使用文言文的人或持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三緘其口,或怕惹事生非裝聾作啞。惟獨林琴南心直口快,隱忍不住,不假思索就披掛上陣,與之爭鋒。他作《論古文之不當(dāng)廢》一文,對胡適、陳獨秀之文加以反駁?!爸D丁不可廢,則馬班韓柳亦有其不宜廢者。吾識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此嗜古之痼也?!痹谇楦猩?,林琴南實在難以割舍古文,因為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韓愈柳宗元的古文這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品,哺育了他一生,已經(jīng)融入了他的血液;在道理上,林琴南認為要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無論如何是不能廢棄古文的,難道反對舊思想就必須拋棄古文? |
不過,林琴南確實沒有認識到在當(dāng)時極為落后的中國,要迎合世界潮流,接納先進文明的東西,必須對一切舊文化(包括語言在內(nèi))重新審視、評價,發(fā)出掃蕩無遺的口號只是必要的矯枉過正之舉罷了。其實,讓古文與白話文并存是林琴南骨髓里的真正的觀點。在苦心孤詣鉆研古文的同時,林琴南早就著手推行白話文了,1897年,他創(chuàng)作的《閩中新樂府》,即是用白話寫童謠的嘗試;后來,林白水辦的《杭州白話詩報》等,也發(fā)表過林琴南等的通俗白話體歌謠。更為有趣的是,1919年林琴南與《新青年》論戰(zhàn)正酣的時候,2月份在上海《申報》發(fā)表文言文短篇小說,3月份卻在北京的《公言報》開辟《勸世白話新樂府》專欄。報社按語說“今世人既行白話,琴南亦以白話為之,趨風(fēng)氣也?!?/p> |
爭辯伊始,林琴南態(tài)度還比較溫和,措辭也比較委婉,論戰(zhàn)波瀾不驚。為了讓論戰(zhàn)高潮迭起,錢玄同和劉半農(nóng)精心設(shè)計一場“雙簧戲”。1918年3月,錢玄同托名王敬軒,在《新青年》發(fā)表《給新青年編者的一封信》,發(fā)了一通鄙視貶低白話文學(xué)的議論,且故意把林琴南推為反對派的領(lǐng)袖。很快地,劉半農(nóng)以《新青年》記者的身份發(fā)表《復(fù)王敬軒書》,抽絲剝繭地把對方駁斥批判了一通。文章故意譏林琴南的古文為不通之文,將林琴南歸為桐城謬種,捎帶把林琴南譯的小說也挑出許多毛病來嘲笑一通。 |
老先生果然上當(dāng),心中無名火陡起,著手反擊。1919年2月4日,設(shè)在上海的《新申報》特辟“蠡叟叢談”專欄,發(fā)表林琴南的文言短篇小說。2月17至18日、3月18至22日,《荊生》、《妖夢》相繼拋出,影射陳獨秀、胡適、錢玄同等及新文化大本營北大,并對白話文進行了尖酸刻薄的嘲諷。李大釗隨即以守常為筆名,在《晨報》發(fā)表《新舊思潮之激戰(zhàn)》,對林琴南進行毫不留情的討伐。 |
林琴南一時并沒有退縮,他一方面寫《勸世白話新樂府》,一方面繼續(xù)撰寫與新文化運動爭鋒相對的文章,在4月5日的《公言報》發(fā)表《腐解》一文,闡明了自己的立場。 |
林琴南的文章,又引來了新文化運動倡導(dǎo)者更猛烈的抨擊。陳獨秀的《林紓的留聲機》、《婢學(xué)夫人》,魯迅的《現(xiàn)在的屠殺者》、《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等雜文,從不同角度對林琴南的觀點進行了義正辭嚴的駁斥。 |
在強大的火力面前,孤身作戰(zhàn)的林琴南似乎招架不住了。1919年4月,《文藝叢報》發(fā)表了林琴南的《論古文白話之消長》,承認“然今日斥白話家為不通,而白話家決不之服。明知口眾我寡,不必再辯,且古文一道,曲高而和少,宜宗白話者之不能知也?!钡髲姷睦项^子依然堅持:“文字須有根底,即謂古文者,白話之根底,無古文,安有白話?”文章的后面,林琴南不得不釜底抽薪,以退為進了:“吾輩已老,不能為正其非,悠悠百年,自有能辨之者,請諸君拭目俟之?!比绱说慕Y(jié)束語凄婉而又無奈。 |
不久,五四運動爆發(fā),新文化運動的潮流摧枯拉朽,勢不可擋。 |
不合時宜的為人,不合時宜的言論,使最早嘗試用白話寫新樂府的林琴南一下子淪為不少人心目中的反對新文化運動的倒退復(fù)古的人物。林琴南是一個舊文化終結(jié)的可悲人物,又是新文化發(fā)端的殉葬品。 |
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以悲劇性的收場作為人生的謝幕。 |
根據(jù)朱碧森《女國男兒淚———林琴南傳》改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