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北京師大附中高二年級為期四天的科技主題研學實踐課程順利落下帷幕。作為國家課程標準框架下的特色必修課程,本次研學圍繞“科技課題研究”的核心,學校綜合活動處與高二年級組精心設計了五條研學線路,涵蓋生態(tài)修復、生物多樣性、高端科研、人工智能及地質科學等領域。
內(nèi)蒙古線路課程中,學生深入庫布其沙漠沙漠腹地開展學習和科考活動,了解內(nèi)蒙古草地生態(tài)、荒漠生態(tài)修復技術研究現(xiàn)狀,掌握荒漠化防治的科學邏輯和基本實驗方法,對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進行探究。在本線路中,學生共開展七個課題的研究,包括《庫布其沙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機械組成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庫布其沙漠人工固沙植被演替群落多樣性分布特征》等。
本線路課程中,學生進入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在大熊貓繁育中心化身“熊貓營養(yǎng)師”,近距離觀察大熊貓的日常生活。學生徒步穿越森林,進入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大熊貓保護核心區(qū),開展秦嶺野生大熊貓生態(tài)環(huán)境調(diào)查,了解野生大熊貓的生活習性、生存策略、繁育與擴散機制;根據(jù)采食痕跡和糞便等,探索大熊貓季節(jié)性遷徙路徑。
最終,學生完成了包括《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和復雜性的海拔格局研究》《大熊貓棲息地環(huán)境的多維度研究與生態(tài)價值分析》等六個課題的研究。
選擇這一線路課程的同學,跟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科研專家進行科研課題實踐,認識及使用高端的科研設備;參觀國際先進的“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內(nèi)部,了解大型科學儀器和蛋白質的應用與特性;在上海微電子裝備集團,參觀中國最先進的半導體芯片的研發(fā)和生產(chǎn)基地;在錢學森圖書館中,進一步學習優(yōu)秀校友錢學森的事跡。學生完成了《轉基因小鼠的基因型鑒定》《香茅草及其復合浸取物的驅蚊效果研究》等課題。
學生走進浙江大學高等設備研究院、石虎山機器人工坊,圍繞“海陸空”三大主題,開展關于“仿生智能+人工通用智能”的學習和研究。課程從生物學原理切入(如魚類游動機制、昆蟲飛行姿態(tài)),解析仿生學對機器人技術(水下機器魚、絕影機器狗、變形翼無人機)的底層驅動,揭示“科研-產(chǎn)業(yè)”轉化邏輯;同步融入人工通用智能的載體探索,通過倉儲機器人路徑規(guī)劃、BB8球形機器人運動控制等案例,推演AGI在感知、決策、執(zhí)行維度的技術路徑。最終,學生完成了《仿生機器人的運動控制原理研究》《仿生機器人的編程架構研究》等課題。
課程在北京森林站、地質公園等地進行,學生通過科學考察活動,了解森林植被、動物物種、生態(tài)系統(tǒng)等相關知識。調(diào)查北方特有喀斯特地下巖溶地貌,深度探秘巖石特性與應用。最終完成《溶洞與煤,不同歷史時期的角色轉變》《羊屎溝巖石巖性探討與古環(huán)境古地理重建》等課題。
四天的研學之旅,是附中學子從課本走向真實生活、從理論邁向實踐的縮影。在課程中學習到的研究方法,將持續(xù)助力學生在未來人生中不同階段的學習,在小組合作中建立的深厚友誼,也將為青春記憶填上美好的一筆。